老師也抓狂~班上的跳跳虎寶貝
趙心暐、陳信昭
「老師我們家小力是過動兒,麻煩您多費心…」、「老師,小力他撞我…」、「老師,麻煩您幫我兒子換位置,小力上課時都會干擾到他上課…」。小力是班上的過動兒,精力旺盛又不按牌理出牌,上課不僅時常無法專心上課,最令人頭痛的是時常有出乎意料的舉動,導致各方紛紛投書、按鈴申告,造成老師極大的困擾及壓力。所以老師在面對這類病童時,經常會出現一些想法或態度,如:認為此症是生理因素造成,不屬於教育範圍,老師不必插手;或聽到父母讓病童用藥,就表示強烈反對,認定藥物具傷害性,讓父母無所適從;有些老師認為對付此類兒童一定要用嚴懲方式,才能讓他們變好,才能將其導正;或是認定孩子無可救藥,將其放棄;有些老師則認為都是父母管教不當或溺愛造成的,父母只是為病童的問題行為貼標籤和找藉口,所以對父母施壓,要好好管教病童,卻不知父母已經竭盡所能,勞心又勞力。因此,教師該用何種態度及因應來面對這群病童,是本文的重點。
一、態度
以下的「六不、七要」除了是面對過動兒該有的態度外,同時透過這樣的提醒,也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並促進師生關係。
(一)
六不
1.
不要輕易認定病童在班級的表現是偷懶或故意的:由於他們無法持續做一件事,尤其是很無聊、反覆且冗長的事情或課業,對他們而言更是困難,所以學習的表現不穩定或不專心是受到症狀的影響;再者,他們缺乏抑制行為或控制衝動的能力,時常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無法在行動前先思考,所以通常被認為是魯莽又不敏感,在各種場合,都會帶來負面結果。
2.
不要放棄病童及處理方式:無論使用何種方式協助病童,不要因一次的失敗就宣稱無效,或是對長期抗戰的結果感到挫折或耗竭。因為正面的師生關係對病童的課業學習和學校適應有幫助,所以可參與一些研習或閱讀相關書籍,或與相關人員共同討論,或許只是自己忽略了使用技術的正確性或適當性,而且這類病童通常經過適當的治療與教導之後,長大後亦可以有很好的成就。
3.
不要忌諱尋求支援及和家長配合:當懷疑班上的兒童有注意力缺陷或過動的情形時,應確實與家長做好密切溝通與了解,通常家長可能出現不同反應,一種是他們已向專業機構求助過,此時老師即可藉由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及在家中的狀況,還有須配合協助的相關注意事項,另一種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有所不同,並拒絕求診,此時教師可以提供更多相關知識的溝通與協助,因為透過老師與父母的合作,通常可以發揮事半功倍的功效。此外,也要與家長、醫師或其他相關人員組成治療團隊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幫助此類病童,並減輕自己的負擔。
4.
不要讓會澆冷水的同事打擊你或讓他用過去的經驗影響你:面對這類病童是一件艱鉅的工作,會持續的挑戰耐力,尤其剛開始介入時,一定會花費許多的功夫,所以過程中雖然需要經驗分享或傳承,但要避免限制自己。
5.
不要忽略了以注意力不足為主要問題的病童:在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中還有一類型是並未有過動,只是極端的注意力不足,無法持久性的從事學習,常做白日夢、健忘。這類病童在班級上較容易被忽略,但他們可能比有過動傾向的ADHD病童更具有沮喪和焦慮的傾向,所以教師更要特別留意。
6.
不要害怕改變:對於教學方式可以更具彈性,透過不斷嘗試修正,學習更多有效的方法。
(二)
七要
1.
要即時且經常給予回饋:面對這類病童,若想要他們持續或改掉某種行為,必須在他們一旦表現該行為時就要給予具體明確的回饋,讓他知道為何受讚美或懲罰,而且頻率越高越好,對於他們的正向行為,甚至可以用具體的回饋來增強該行為,如給予一些物質上的獎勵。
2.
要先獎勵再處罰:由於他們經常犯錯,所以常受懲罰,若長期下去,只會破壞和病童的關係,所以可以用鼓勵和正面的增強以達到你期望的行為,譬如:想改變孩子一個不好的行為時,先想好用什麼行為代替,然後觀察好的行為是否出現,以便適時獎勵,持續一個星期之後,再以溫和的方式處理負面行為。
3.
要具體:要求他們完成某件事時,可以用具體的方式表達,如將提醒寫在小卡片上,譬如上課時,可以在桌上放個提醒卡,上面列著:不隨便走動、專心上課、不說話等。
4.
要前後一致:所謂一致代表不同的時間、地點,其回應、標準都要一致,以免病童無所適從。
5.
要採取行動:大呼小叫或口頭教訓並無法改變他的腦神經生理問題,他們對實際的結果或回饋比較有感覺。
6.
要預做準備:當事情發生前就做好準備,如在病童快要坐不住前,讓他起來擦黑板,發簿子等,以減少病童被糾正處罰的機會。
7.
要接納且原諒:要學習接納病童的缺陷,容忍及原諒他無法控制的部分行為,也不要將學生的問題視為老師個人問題,過度把學生的表現與自己的教學成效劃成等號;也不要過度期望及要求,以免增加師生之間不必要的緊張。
二、錦囊妙計
教師如何在班上協助這類病童,提供以下策略供老師參考:
(一)
教學環境的安排
環境的安排對於學習及行為管理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教師可以做一些安排:如將病童安排在靠近老師或表現良好的同儕旁邊,以給予必要的提醒及協助;同時座位旁邊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對於重要的教室常規,需給予必要的限制及提示時,可將班規貼在公佈欄。另外,可以設計一個隔離座,當病童或其他同學出現干擾行為時,讓他們到隔離座冷靜一下或舒緩情緒,待準備好上課時再回座。
(二)
作息時間的安排
生活作息最好能規律化,讓病童清楚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活動,可以將每天的例行活動或一週該進行的活動,清楚的張貼在公佈欄,以便自我提醒;同時指導其按作息表進行活動並自我紀錄,甚至使用增強系統,例如正確唸完一段課文,或完成部分作業,自己蓋一個笑臉章,累積五個笑臉章可加一分;活動安排上,最好每天有一段時間能夠讓病童儘量發洩精力,然後再安排一些靜態的活動,放鬆自己。
(三)
有效的教學策略
1.
清楚的溝通:說明要簡單、清楚、扼要,可請同學協助提醒;或傳達訊息時,除了用講的之外,可合併使用圖示或文字,幫助病童了解重點。
2.
明訂努力目標:根據其能力訂出適當的目標,並且可採「分期付款」方式逐步達到目標,並給予適當的鼓勵。
3.
教學活動多樣化:設計安排有趣且多樣的課程,如增加視覺性、操作性的活動,如以興奮、有趣的態度介紹即將進行的學習材料或活動;放大閱讀材料的字體;使學生大聲唸出閱讀的內容;提供有格子的本子寫作業;使用握筆器或三角鉛筆。
4.
提供替代性學習方式:倘若病童真的無法持續上一堂課,老師可以提供替代性的學習方式,讓他不會干擾別人上課,如看書、畫畫等。
5.
調整作業及考試方式:確定學習材料符合病童的學習能力,如有需要可以做適度的調整。
6.
提供成功機會:可以適當安排一些離座的小活動,如站起來回答問題、幫忙發作業簿、擦黑板,穿插在教學中,如此,除了提供其參與感及成功經驗外,同時也給予合宜「動」的機會。
(四)
行為管理
1.
採用行為改變技術:利用代幣增強方式來增加病童的良好行為,而利用忽視、申誡、隔離等方式來減少病童的不良行為。藉以有系統地規範病童的行為,同時一定要做記錄;長期紀錄、監控,不僅可以容易看出病童的進步,且不會抹殺掉病童的進步。
2.
給予必要的提示及規範:教師可以隨時給予提示,提醒其專注學習,如教學時以變化明顯的聲調、語氣或提示卡來下指令,而且一次給予一個指令,如:「注意聽!」,等病童確實注意聽後再繼續給其他指令;或使用「小時鐘」提醒病童寫作業、遊戲的時間。
3.
實施自我控制訓練:教導病童透過內在語言控制自己的行為,其主要步驟有四:自我評量(觀察自己的行為)、自我評鑑(自我檢查是否達到標準)、自我紀錄、自我增強,如讓病童記錄好行為出現次數,並畫成折線圖,最後並自我增強。
4.
教導社會技巧、改善人際關係:由於病童無法自我控制,所以可採示範、教導、角色扮演、回饋校正的方式,訓練其社會技能,幫助其人際關係,如忽略其插嘴行為,當他安靜聽別人發表時給予增強;或同儕示範正確的互動,並予以增強,一旦病童出現適當行為時,馬上給予獎勵;或直接教導病童如何加入他人的遊戲、與他人分享、與他人正確的口頭及肢體互動行為等。
當班上有這類病童時,真的令人相當頭痛,不過,在陷入這場拔河戰時,教師更需要的是情緒管理,以預防師生間不良的互動、對立及排擠。這群孩子不是壞,不是不聽話,只是有時想法及行為與能力不能連貫。老師或家長多給予協助,用專業及無障礙的心接納他們,使他們能在通過層層荊棘後,仍能找到生命的果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