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婦女之身心壓力

緣起 --

  四年多前,有機會到敏惠護校帶領心理劇團體,在與該校輔導老師初步接觸時,才知道該校有八十多位學生來自單親家庭,當時對單親家庭竟然如此普遍感到相當大的震撼,也第一次有機會接近來自單親家庭的一群孩子。一年後又接觸了復興國中中輟班的孩子,在不到十位孩子中,也有大半來自單親或功能不佳的家庭,看到年紀輕輕的孩子就帶著如此深的傷口或是有著超乎其年紀該有的成熟,感到相當不忍。雖在團體的進行中,嘗試幫助這些孩子認識自己的內在,釋放壓抑已久的情緒,然而揭開心靈的第一重屏障的同時,卻又看到更深更複雜的問題。在短短一學期的過程中,總感到自己有許多的不足與無力感。

在一位病患自殺之後 --

  幾個月前,得知一位在門診追蹤的病患自殺,回想近一年來,反覆住院的她好不容易才在門診漸漸穩定下來,和家人的關係也有所改善,卻在此時,沒有留下隻字片語,選擇用最堅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來自單親家庭,而自己又成為單親媽媽,莫非這是種宿命?我們陪著她一起整理對父母與孩子愛恨交織矛盾糾結的心情,看到她內心深處的寂寞與渴望,但是在最後那段日子裡,感受到她的故做堅強,看得到她靈魂中的傷口,卻怎麼也摸不著地,她就這樣走了。

  沈寂在心中的那股不足與無力的感覺再度浮現,仔細想想,開設了八個月的女性身心症門診的病患中,對『單親』有著如此熟悉卻又模糊的印象,所以也想整理一下這一年多來在純女性病房(A6)及門診工作的一些心得,或許並非很完整(甚至存在一些純屬女性的偏見?),但也期待能激發一些不同角度的思考。

記臨床工作印象 --

  何謂單親婦女? 狹義來說指的是未婚生子、離婚、先生過世而獨立撫養小孩的一群婦女;廣義而言,那些面臨先生因工作而久居在外(近來大陸台商即是),或是因過度投入工作而忽略家庭,酗酒、家暴,有嚴重精神疾病或身體上的重大疾病以致無法盡父職者其實也都算單親。
        
很欣賞前一陣子的兩則廣告,一則是父親開車載小孩上學的過程中,因為小弟弟忘東忘西而來回了好幾趟,最後小姊姊說出『我們故意忘記東西,只是想多和你在一起。』另一則是忙碌的爸爸本打算送孩子到爺爺奶奶家後與客戶開會,在小女兒說出『我可不可以當你的客戶?』後,毅然決定帶孩子到海邊去玩。在現代社會中,忙碌爸爸的身影是不是相當熟悉呢?而這又造成多少在情緒上單親的婦女呢?

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嘗試去探索單親婦女的身心壓力

1.  經濟面:女性在現今社會的工作機會及收入仍普遍比男性要差,多數單親婦女從事的仍屬勞力為主的工作,有些則是在多年未工作後重新再投入職場,其工作專業之競爭力相對減弱,而近年失業率提高,許多單親婦女的工作及收入更加不穩定。

2.  社會文化觀:中國人強調〝三從四德〞,視離婚婦女或未婚生子為失德的觀念,雖然在西方文化的衝擊及社會風氣的改變下已較過去降低,但在鄉村地區,許多失婚婦女對街坊鄰居的耳語,仍感到相同程度的壓力,因此,更容易貶低自我,封閉個人社交生活,而缺乏正向的社會支持系統。

3.  教養子女:單親婦女常因工作無法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或是因經濟狀況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等等,而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在管教孩子時又缺乏父母〝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的平衡三角關係,而面對的是較容易陷入衝突的兩人緊張關係,常會有無所是從的矛盾。不是在不知不覺中帶給孩子過度的壓力,使其成為早熟的小大人,就是過度補償及保護,因而阻礙了孩子養成獨立成熟人格的過程。

4.  親密關係:單親婦女渴望伴侶的需求,並不亞於單身女生,然面對周遭人的眼光以及顧慮孩子的觀感,往往無法坦然面對自己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有些人擔心會重覆前一次親密關係的創傷經驗,而在面對新的關係時,極度缺乏安全感,有些人則礙於現實生活壓力或心理調適的困難,未考慮清楚即邁向另一段不幸的婚姻關係。。

5.  心理層面:在臨床工作與病患及家屬的接觸中,發現單親婦女出現憂鬱或焦慮症狀的比例不少,有些人則以身體不適如疼痛,胸悶,心悸等症狀來表現,許多個案存在對自己沒信心、自責,情緒表達與控制困難,人際關係緊張等問題,甚至有些個案有反覆自傷或藥物濫用的情形。

  最脆弱的女人,仍會是最堅強的母親,在面對想放棄自己的女病患時,只要談到孩子,仍可感受到一股強韌的生命力。但這種為他人而活,卻忘了照顧自己的特質,也是許多女性病患常出現的,太多情緒的壓抑而後往往帶來的是更大的爆發。常希望病患能先愛自己,照顧自己,才去關愛照顧週圍的人,因為這樣的愛才會平衡持久而健康,單親婦女承受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壓力,對自己的愛護,照顧與接納更為重要。

後記

在臨床工作中,我所面對的單親婦女只佔其中的一小部份,或許並無法代表所有單親婦女的處境,也有許多人面臨了種種壓力仍調適得相當好,甚至比雙親家庭更好。整理了個人工作的一些經驗,期待的是單親婦女當面臨困境時不要吝於求助或就醫,接納自己脆弱的一面也是對自己的一種照顧。謹獻給與我一同成長體驗的同事,病患與家屬們。